白内障手术前,你需要知道这些
白内障患者术前必读
目前,除初期白内障以外的各期白内障,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,白内障手术是眼科较成熟、较有效的手术,但仍然需要进行手术前的检查与准备,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一、术前准备
1. 全身基础病的控制:
(1)糖尿病:血糖近两周控制平稳,术前空腹血糖控制在8.3mmol/L以下,无酮症酸中毒。
(2)高血压:血压近两周控制平稳,术前血压控制在160/90mmHg以下.
(3)心脏病:心功能2级或以上,心率在50-100次/分钟之间,无严重的冠心病、心律失常、心肌病等.
(4)脑梗塞、脑出血:原有脑梗塞、脑出血基本控制,神志清楚,能进行语言交流,近3-6个月无新鲜脑梗塞、脑出血发生。
(5)肾病、肾功能不全或衰竭:无活动性肾病,手术前肌酐基本正常,肾功能衰竭者术前1-2天需行血液透析治疗。
(6)肝病和肝功能:术前无活动性肝病,肝功能基本正常。
(7)血液病:原有血液病控制良好,无活动性出血,血小板>80*109/L,血色素>80g/L,白细胞>3.0*109/L。
(8)肿瘤:全身无新发现肿瘤,无全身恶液质出现,原有肿瘤较好手术后3个月后行白内障手术,较好不在化疗期内行白内障手术。
2.眼局部疾病的控制:无眼表、泪囊等感染性疾病,色素膜炎得到一定控制,无眼底新鲜出血、视网膜脱离等疾病,无眼部缺血性疾病和活动性视神经病。
二、术前检查
1.全身检查:血常规检查,感染四项、凝血功能和肝、肾功能检查,以及心电图、胸片检查。
2. 眼部检查:(1)常规眼部检查:包括视力、视功能检查,眼压、泪器检查,裂隙灯、眼底检查,角膜内皮镜检查、眼科B超检查。
(2)眼生物测量和人工晶体屈光度计算:眼轴、前房深度等眼长度生物测量,角膜曲率、角膜直径等角膜参数测量,术前双眼屈光度检查,根据上述结果,行人工晶体屈光度计算。
(3)其他可能的眼部检查:包括角膜厚度检查(高龄、伴有角膜病和青光眼、曾经行内眼手术的患者),角膜地形图检查(角膜病),OCT等眼底检查(怀疑有黄斑等眼底病),激光视力、对比敏感度、波前相差等视功能及视觉效果检查,视觉电生理检查(怀疑有视神经、视路系统疾病)等。
三、眼部准备
1.术前三天,应用抗生素眼药水,左氧氟沙星滴眼液(可乐必妥)/妥布霉素滴眼液(托百士)点手术眼一天4次,每次1滴。
2.手术当日或术前1天,冲洗双眼结膜囊和泪道。——病房完成
四、人工晶体的选择
人工晶体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硬性和软性两种人工晶体。硬性人工晶体应用于临床的时间很长,临床效果得到了充分的验证,价格也相对便宜。但该晶体不可折叠,植入眼内时手术切口较大,达6mm。软性人工晶体也称为可折叠人工晶体,它的特点是可折叠,植入时的切口小,一般在2~3mm,无须缝合,术后视力恢复快。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开展与普及,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都是可折叠人工晶体。
1、球面和非球面人工晶体
人工晶体的表面设计可分为球面和非球面人工晶体。在人工晶体设计之初,光学面设计均为球面,该晶体完全可以满足白内障摘除后复明的需要,但在夜间瞳孔大时,可致视觉质量下降。近年来,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,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也在不断新换代一样,人工晶体的设计也由原来的球面过渡到非球面,通过人工晶体表面的非球面设计,提高白内障术后患者的夜间视觉质量。
2、蓝光滤过人工晶体
是一种蓝色滤光型折叠人工晶体,能有效滤过蓝光,能减轻术后畏光、蓝视等症状,并对视网膜起到了保护作用。
3、矫正散光的人工晶体
正常人中有一部分人角膜会发生散光。散光大于1.5D的人群占15%~29%。对于这个群体,如果植入普通的人工晶体,术后会残留原有的角膜散光,影响视觉质量。因此对于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,医生会建议选用矫正散光的人工晶体即TORIC人工晶体。
4、多焦点人工晶体
目前临床应用的人工晶体绝大部分是单焦点人工晶体。它只有一个焦点,只能看清一个固定距离范围的物体。术后需要配戴近视眼镜或老花镜才能满足看远和看近的需求。随着老年人工作和学习年限的不断延长,越来越多的白内障患者渴望术后可同时拥有良好的远视力和近视力。近年出现的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满足这种需求。通过这种晶体的光线经过聚焦后可形成多个焦点,达到既能看近也能看远的目的,接近于生理的晶体。但此类晶体将进入眼内光线能量一份为二,一半用于看近,一半用于看远;部分患者会出现夜间视觉干扰,眩光,对比敏感度下降等问题。部分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的患者术后会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。
5、人工晶体的个体化选择
人工晶体的度数计算很复杂。在进行白内障手术之前,必须测量手术眼的角膜曲率、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。手术医师根据患者的这些数据选择相应的人工晶体公式进行计算。计算出的度数还需与不同的人工晶体常数相匹配,较后确定拟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。
对于普